王荆公安石出生于公元 1021 年 12 月 18 日,少即有神童之名,舞象之年在短暂的迷茫之后,立志效仿孔孟,一心敬慕隐居山野的高贤大德,向往宁静单纯的田园生活,并一度将全部热忱倾注于“为己之学”, 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但父亲早逝,为维持家里的生计被迫中断“修身立德”的计划,参加科考并于 21 岁获得甲等第四名,从此出仕。
从政伊始即以家庭经济原因申请离开花销甚多物价奇高的京城去地方 历练,先后宦游扬州、鄞县、舒州、常州,在每个地方都励精图治,或成功或失败,积累经验,随后按规定回开封任职。在当时苟且因循的政风 下,作为一名基层县令尚且让他常常不免尸位素餐的愧疚,遑论到京城做一名可有可无的馆阁之士,身处庞大的朝廷机构,过着低效而无所作为的官僚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只是每天到时点卯,照章办事,“愚者无所责,贤者被讥疾”,毫无效率和实绩,一生都在提倡实干的王安石显然是体会 不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虽不断申请外任地方但始终不得所愿,如是蹉跎十年岁月。年近四十时,母亲、兄弟姊妹以及在孤立无援时唯一理解 和支持自己的朋友在短短两三年内相继去世,也不可避免使其产生漂泊孤寂、人生苦短之感,遂心生退意。私以为变法时期之所以会采取如此强势 的手段和作风,与其父兄皆不及中寿而亡,自感时日无多但目标仍甚远产 生焦虑有关。母亲病逝后,王安石遂辞官回江宁守丧,无意官场,即使丁 忧结束后朝廷屡次征召赴京任职,均被其拒绝,从此王安石开始了“躺平”的生活。按以往历史的正常情况,史书里对王安石的记录应该是类似 其好友曾巩一样主要在于修学和文章,谁曾想,其人生中最波澜壮阔的经 历才刚刚开始。
公元 1067 年,励精图治、心慕汉武唐宗的宋神宗赵顼继位,少君老臣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里总结过:“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场变法持续到第 57 年,北宋就灭亡了。变法之前的中 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家,甚至国民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位有着极高品德心怀天下的儒学大师,一个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丰富 行政经验的实干官员,一个才华卓越有“凯恩斯主义”影子的财经大师, 在古代中国工商经济最发达的宋朝,君臣一心殚心竭虑进行的一场全方位 的配套改革,却获得了极其惨烈的失败。读史时每次读到这里,都不禁仰天长叹,唏嘘不已。关于失败的原因,古今中外对于这段历史有各方面各角度的研究,在此不再赘述。但从此将近千年,再无后来者有勇气有魄力进行这样的激进式变革,基于法家战略和儒家伦理的治国手段在经济改革领域走进死胡同,此后的古代中国社会也愈加保守,逐渐失去生命力。
公元 1085 年,宋神宗赵顼忧郁而逝,享年 38 岁,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
公元 1086 年,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 66 岁。 公元 1127 年,北宋以靖康之难这种极其耻辱的方式灭亡。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